查看原文
其他

​居家抗疫,如何克服信息源封闭造成的焦虑?

中财应用心理 中财应用心理 2023-02-24

【“抗疫心力量”系列科普之十九】


居家抗疫,如何克服信息源封闭造成的焦虑?

于泳红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


焦虑(Anxiety)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 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又称状态焦虑)。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又称特质焦虑)。和其他适应性反应的诱因一样,焦虑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心理感知,理论上,焦虑程度应当与变化导致的风险匹配。但是疫情期间,许多居家者虽然尽量避免社交活动、严格遵守卫生准则(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等),但其所表现出的焦虑远大于其实际面临的风险。导致这种过度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人格特质、风险感受阈限、相关科学知识水平的差异等等,而居家时期的信息源封闭性也是造成过度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是信息源的封闭性?

我们工作、学习和社交时不断与外界接触,尤其在一些大量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际交流的对象往往差异性很大,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处理的信息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用认知心理学观点叫做共享知识少。而有些行业,比如程序员、科研人员,他们的交流对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固定性。他们的交流信息源就具有封闭性特征。

事实上在正常时期,这些从业人员的交流范围也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比如他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聚会,走亲访友。逛街购物等等。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有机会获得各种异质性群体传播的信息。所以通常情况下信息源的封闭性是相对的。


实施疫情防控措施后,这些提供异质性信息的来源很大程度上被切断,居家者的信息源是虚拟社交网络群,电视节目,阳台眺望,部分人还可以有就近购物时的短暂交谈和无交流观察。在这些信息源中,以手机微信为代表的虚拟社交网络信息因其内容的丰富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电视节目则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容局限性,比如一个新闻通稿,一部影视剧可能被多个台反复播出,或者内容风格雷同;而眺望、短暂外出所获得的信息往往碎片化,不充分,不完整,形成的认知更多依赖于自己的主观理解(即所谓“脑补”)。

 网络信息源的封闭性

可能大家比较困惑,网络信息不是海量的吗,怎么会具有封闭性呢?

首先,正因为是海量信息,我们反而会较少主动广泛浏览各类信息,往往是受到信息推送或者好友群、朋友圈推荐后再延伸阅读。

其次,先不说推送信息,我们会发现为你提供信息的人与你具有同质性,或者同事,或者同学,或者同行,或者同区域,或者相同消费需求等等,因为这些群本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而建立的。这些虚拟社交群的成员并非随机的,而是基本固定的,因为它是由某些方面具有同质性的个体构成的团体,所以成员间有一定的信任度。这种同质性就造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交流后,非共享知识变少。新的信息更多是共享知识的某种“验证”,变得越来越封闭。


那么各种应用推送的信息呢?很不幸,由于综合新闻类应用的营销性本质决定它一定会采取技术手段推送符合你口味的信息,至于你自己订阅的信息,更是你感兴趣的领域或风格啦!从你开始订阅起,你已经走上自我封闭之路了。




第三,我们这里说的信息源的封闭性不是指信息内容局限,而是指给你提供信息的情境上的封闭性。因为信息提供人群的同质性,使得我们会在一个固化的情境中来加工信息,最终形成封闭的认知建构。比如在A群里,有人告诉你,今天新增了多少人被感染。你会解读为医护人员很忙;明天治愈多少人,你还是解读为医护人员真累。因为A群可能医院同事群。不管什么样的信息内容,你都会倾向于在医护情境中加工信息。反过来,在B群里,同样的两条信息你会解读为疫情严峻。因为B群可能是同乡群。

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源的封闭性,指的是同质性群体带来的加工情境的封闭性。而这种信息源的封闭性往往让你形成情境依赖,不断固化某种认知倾向,最终导致认知偏差不断被放大。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并使得焦虑情绪增强。


   对策和建议

第一,打几个电话。你可以尝试放下甚至关掉手机,多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玩玩网游。如果拿起手机,你应该试着使用它最初始的功能—— 与他人通话。你还可以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天给几个你挂念的人打电话。不需要理由,这年头在你的手机通讯录里还有电话信息的,肯定是重要的人(呃,也许是客户,不过没关系啦,客户也不错)。告诉他/她,你单纯就是想听听他/她的声音,了解一下他是否平安无恙。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亲耳听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二,变换信息的“赛道”。实在忍不住想使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多尝试一些新的应用和信息媒体。你甚至可以尝试假装自己是个潜伏特工,换一部新手机,用一个新号码,重新下载安装app,填写不一样的个人信息和订阅不一样的新闻,试试看,你也许就发现一切真的不同了。不过这个游戏别玩太嗨,给自己设定结束时间,体验一下就好。



第三,建立至少一个稳固的心理支持关系。如果是针对自己的,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或者亲友的帮助,定期分享自己的体验,当然,如果你发现通过与对方交流,焦虑状态没有缓解,应及时更换交流者。如果你是要帮助别人,记住首要的就是要遵守时间,因为你的干预有可能是攻破信息封闭的唯一缺口,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你只需要用一个不同于他/她的视角,述说身边平凡的故事。或者请他/她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描述往事。


第四,在社区中建立新的信息提供方式。比如充分用好广播站、宣传车,阳台故事会、音乐会等形式,帮助居民把注意力封闭的信息源中转换出来。

      于泳红 副教授
者简介:于泳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应用心理专硕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财经素养、群体和个体经济决策等。

“抗疫心力量”中财系列科普


01 调适社会心态,助力疫情防控 / 辛自强

02 公共卫生危机处置需要心理学的参与/张红川

03 应对疫情中的谣言:“10秒钟”法则 / 张红川

04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疫情下对“伤害”的反思/ 苑媛

05 战胜恐慌,每个人都可以是阻击疫情的英雄 /  张丽

06 意象体验小练习 ——抗疫工作者及居家者自我滋养指南(语音版)/苑媛

07 面对疫情,心要静静 / 辛自强

08 “宅”“洗”“戴”的心理象征意义/ 苑媛

09 全民战“疫”,理性刷“机” / 张梅 傅鑫媛

10 心理自助六字诀:关于心理防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 张红川 夏勇

11 关注疫情的同时,警惕替代性创伤/ 阚煜 窦东徽

12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SFBT)四象限模型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赵然

13 疫情期间,出现睡眠问题怎么办?(语音版)/ 赵然

14 与自己的焦虑握手言和(语音版)/赵然

15 如何应对疫情居家期间的夫妻冲突?(语音版)/赵然

16 疫情期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语音版)/ 辛自强

17 站立的扫把、可证伪性、对照实验以及历史上疫情真相的发现/ 窦东徽

18 疫情中的固执心态及其应对/ 张红川



本期编辑:窦东徽

注:打赏金额我们将通过合法渠道捐献给武汉的医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